编者按:2025-08-03,由福建省抗癌协会和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联合主办,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十五届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暨2025年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福州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聚焦肿瘤防控,共筑健康福建”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詹文龙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东昕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福建省科协党组成员、科技社团行业党委书记林学理一级巡视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林宪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教授,福建省抗癌协会会长陈传本教授,福建省抗癌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孙阳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当前肿瘤领域的最新理念、最新策略、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和展望未来肿瘤诊治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四十载风雨兼程,铸就抗癌辉煌
陈传本 会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会长陈传本教授在致辞中总结了福建省抗癌协会40年以来的工作成果:以多样活动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开展基层宣讲,推动肿瘤治疗规范普及,助力分级诊疗;通过举办肿瘤学术大会、设立科技奖、杰出青年人才奖及优秀论文评审活动等,助力防治水平提升,激励科研创新,培育优秀人才。
孙阳 院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孙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福建省抗癌协会40年发展让大家认识到传承、整合、创新、服务的重要性,站在新起点,福建省肿瘤医院将持续深化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协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完善防控体系。
王瑛 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教授代表中国抗癌协会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王瑛教授表示,40年来,福建省抗癌协会扎根民生,凝聚各方力量,取得亮眼成绩。在历届理事会带领下,协会巩固科研根基,实现创新突破,践行防癌抗癌使命。王瑛教授对协会提出对三点期望:传承初心筑牢防治根基,锐意创新引领学术前沿,凝聚合力扩大平台影响。
林宪 副主任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林宪副主任发表致辞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为肿瘤防治提供根本遵循。近年来福建省肿瘤防治成效显著,但面临新挑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需构建高质量防治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提升防治水平、注重预防推进全周期管理、深化医防融合提升基层能力。
林学理 一级巡视员
福建省科协党组成员、科技社团行业党委书记林学理一级巡视员在致辞中表示,福建省全面推进“健康福建”建设,肿瘤防治是重大民生课题,需各界参与和多学科融合。本次大会以“聚焦肿瘤防控 助力健康福建”为主题,汇聚专家分享成果,将为提升防治水平注入新动力。
致敬时刻:
铭记功勋,传承抗癌精神
杰出贡献人物
大会开幕式上播放了福建省抗癌协会40年发展历程的影片,并举行了特别的致敬环节,向协会1-6届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副理事长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这些前辈们为福建省抗癌协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心血,他们的智慧和经验是协会宝贵的财富。
为表彰在福建省抗癌协会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作出杰出贡献者,大会特别授予一批人员“福建省抗癌协会40年建设与发展杰出贡献人物”称号。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七届理事会陈燕凌副会长在会上宣读了受表彰人物名单。这些杰出贡献者来自不同领域和岗位,他们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积极投身抗癌事业,为提升我省癌症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不懈奋斗。
颁奖盛典:
激励创新,推动学术进步
福建省抗癌协会2025年奖项颁奖仪式将大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本次颁奖仪式共设置了三个重要奖项: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三届杰出青年人才、福建省抗癌协会第六届科技进步奖、第二十五届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福建省抗癌协会七届理事会林孟波监事长宣读了获奖名单,各个奖项的获奖者分别登台领奖并合影留念。
杰出青年人才奖
获奖名单:林霖 叶再生 许元基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三届杰出青年人才奖旨在表彰在肿瘤领域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他们在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科技进步一等奖
获奖名单:邱素芳 林晶 林尧
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名单:蔡志雄 宋传贵 陈武进 何慕真 陈燕坪 张勇
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名单:郭增清 黄伟炜 何皓 倪晓雷 林颖韬
郭武华 戴永美 陈英 林丽英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六届科技进步奖是对在肿瘤科研领域取得重要科技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的肯定,获奖项目涵盖了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新型治疗药物研发、精准诊断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
优秀论文奖
第二十五届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优秀论文的设立旨在鼓励肿瘤领域的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本次获奖的论文涉及肿瘤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等。这些论文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反映了当前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前沿汇聚,启迪肿瘤防治新思路
在大会主论坛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椿教授和厦门弘爱医院应敏刚教授主持第一个主旨汇报。
詹文龙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詹文龙院士登台,带来了题为《高效精准离子放疗-2025》的精彩报告。
詹文龙院士介绍了高效精准的离子放疗进展,包括重离子治疗的高效精准性、低副作用及经济可行性,并展示了在恶性肿瘤及非恶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突破。詹文龙院士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东江实验室,联合数千人团队,30余年深耕重离子放疗:利用布拉格峰与高能碳离子实现2毫米级精准,DNA双链断裂效应比常规射线高约25%,并将适应证从恶性肿瘤扩展到关节炎、脾功能亢进等良性疾病。装置历经三代迭代,周长由56m缩至35m、超导小型化后治疗室倍增、每分钟可切换,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同步突破Alpha同位素靶向治疗,2025年起批量生产镭-223等缺货同位素,结合中国原创稀土纳米载体和AI影像,实现单细胞级精准给药。
随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许建华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燕凌教授主持。
林东昕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林东昕院士带来了《心理压力促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报告。
林东昕院士深入探讨了心理压力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以KPC转基因小鼠和原位移植模型证明,慢性心理压力(束缚、疼痛等)通过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A),经β2-肾上腺素受体下调RNA去甲基化酶ALKBH5,使肿瘤细胞RNA m6A甲基化水平升高;这些m6A修饰的RNA被包裹于外泌体(依赖SND1-TSG101途径),输送至肿瘤微环境并被神经元摄取,竞争性激活促神经生长因子(如BDNF),驱动交感神经/感觉神经异常增生,形成“肿瘤-神经”恶性循环,显著加速胰腺癌进展。研究首次阐明“NA-ALKBH5-m6A-外泌体-神经轴”是压力促癌的核心机制,提示心理干预及靶向SND1/m6A可作为防治胰腺癌的新策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勤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方主亭教授主持。
黄晓军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带来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五十年》的报告。
黄晓军院士回顾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50年:从1939年首次骨髓输注、1957年Thomas奠基,到1970年代因GVHD与供者短缺屡遭挫折;中国1964年陆道培完成亚洲首例,2000年起黄晓军团队以“半相合+优化方案”突破供者瓶颈,2004年前瞻性研究证实半相合移植疗效首次优于传统化疗方案,2016年被世界骨髓移植协会正式命名为“北京方案”,使全球供者由“同胞全合”扩展为“人人有供者”,将半相合移植成功率从20%提升至70%以上。该方案推动中国年移植量由2008年337例增至近1万例,中心数由27家增至200余家,成为全球最大网络,并写入中外教材。同期,中国CAR-T从2014年跟踪美国到2023年上市7款产品、临床项目数并跑,但仍受区域集中、医保滞后所限。展望未来,经典HSCT将与CAR-T、NK、靶向药等融合,迈向“精准骨髓移植”,年龄上限已提至77岁,个性化联合方案将持续改写血液肿瘤治疗格局。
泉州市第一医院潘群雄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主持。
林圣彩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院士带来了《代谢调控与治疗肿瘤》的报告。
林圣彩院士基于“每个人自带医生”理念,发现葡萄糖代谢产物果糖-1,6-二磷酸(FBP)被醛缩酶识别、像激素一样决定AMPK-mTORC1代谢开关,从而开发出小分子“辟谷精(Aldometanib)”,通过阻断醛缩酶-FBP结合,专一模拟“葡萄糖饥饿”激活溶酶体AMPK,避免全面激活带来的副作用。团队据此提出临床策略:16/8轻断食或低剂量“辟谷精”启动AMPK通路,清除微环境炎症、打通免疫细胞“道路”,实现无需放化疗的肿瘤长期控制,并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建实验室推进转化。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国龙教授和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林孟波教授主持。
马骏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带来了《鼻咽癌免疫治疗进展》的报告。
马骏院士团队围绕鼻咽癌“放疗为主”的治疗格局,完成三项改写指南的里程碑工作:首先推翻美国1998年指南推荐的放疗后PF方案辅助化疗,确立吉西他滨+顺铂(GP)放疗前诱导化疗,将3年无瘤生存率提高8.8%且毒副仅5%,写入中美欧指南;继而以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再增9.6%生存获益并减毒25%,揭示其清除Procr?干性细胞、重塑DC-CD8?T记忆免疫的机制。免疫层面,阐明GP化疗唤醒B细胞-三级淋巴结构-T细胞抗肿瘤闭环,PD-1单抗可逆转化疗诱导的T细胞耗竭;两项Ⅲ期研究证实信迪利单抗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放化疗使高危T4/N2-3患者3年事件风险分别下降42%和46%,且去同期顺铂方案仍维持疗效而严重毒性降至40%,已获ASCO LBA并纳入国际指南。至此,“GP诱导+放疗+节拍/PD-1巩固”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全球新标准。
群贤毕至,共襄学术盛举
为期三天的第二十五届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暨2025年整合肿瘤学大会,吸引了众多肿瘤领域专家学者的目光。此次大会规模宏大,分布4家酒店,设一个大会主会场,34个不同专业分会场(不重复),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空间。
为了满足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专家学者需求,会议期间同步开启线上直播。线上参会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不同角落,截至发稿,线上参会总人数逾万人,而线下会场同样座无虚席,参会人数超过3500人。
本次福建省肿瘤学术大会的成功举办,为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大会展示了前沿的研究成果,传播了最新的治疗理念,为肿瘤防治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省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更为全国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
会场亮点
|